江苏省商标协会会员入口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卫岗乳业:奶香里读懂乡村振兴

卫岗乳业:奶香里读懂乡村振兴

来源:2021年11月24日 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24

1.jpg

卫岗乳业与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jpg

卫岗乳业旗下江苏桢源应用气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20年第三期AAA信用等级评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全面部署,“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幅中国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蓝图,徐徐展开。

百年卫岗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打出一系列创新实践的“组合拳”,通过“生态惠农”“技术强农”“人才兴农”等措施,有效探索出一条“以奶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为保护生态资源,减少对环境的重复污染,守好碧绿和蔚蓝,秉承“生态先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奶源端,卫岗积极践行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以资源节约利用、环境生态友好为指引,打造“好草好牛好奶”产业链,所建设的现代化生态牧场因零污染、智能化养殖远近闻名,秉持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发展,联合粗饲料供给保障,构建起“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污水处理—牧草种植—牧场运营”的循环发展模式,消除了传统养殖集中粪污露天排放、堆积风化等现象,与绿色生态融合共生。

2020年,卫岗乳业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硏究所成立“奶牛场碳足迹评估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示范项目,成为全国第一家实施农业碳足迹管理的企业,预计在2021年实现奶牛场碳排放减少10%-30%,单位牛奶产品碳足迹降低25%-35%,有效推动牧场、草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此外,卫岗乳业以科技手段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建立起生产、配送、产品等多环节的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体系。以产品包装为例,卫岗最大的销售渠道产品一贯使用玻璃瓶包装,相比使用塑料瓶可以减少95%的塑料使用量,每年可减少消耗约30公顷的森林。90余年下来,相当于再造一座紫金山森林公园,至2030年,10年累计可节约300公顷的森林。

卫岗人深刻领悟“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逻辑关系,打破了简单地把发展和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生动地讲述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

牵住“牛鼻子”,探索“好路子”

高质量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作为深耕低温奶行业93年的“中华老字号”乳企,“十三五”期间,卫岗乳业紧紧抓住改革机遇,深化构建起横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领域的全产业链,有效实现产业智能化、科技化和现代化管理。

产业融合促发展。为提高产业链效能,卫岗乳业在优质良种奶牛培育、智慧养殖、环保碳中和治理、牧企利益联结等方面聚全力、下苦心,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地方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卫岗乳业的牧场布局在2019年就有重磅“落子”,与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政府签约的卫岗洪泽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8亿元,规划建设4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特色农副产品订单式生产示范区。2020年7月8日,卫岗乳业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石坝社区签订了联建协议,拟投资2亿元在该区投资建设循环农业综合体。同年,卫岗乳业与南京江宁开发区达成“延爱·卫岗小镇”公益研发项目投资意向,拟投资7亿元,建造一个集公益教育科研基地、育种实验基地(含国家OPU实验室、农牧育种基地)、农场试验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化产教研项目。2020年7月9日,卫岗乳业与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永丰村签约,拟投资3亿元,建设“卫岗洪泽现代奶业产业园”项目,项目包括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优质农产品种植示范区。通过该项目促进当地加工业、运输业、高效饲料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带动至少3000万元的全产业链经济贡献值。10月,卫岗乳业与淮阴区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奶牛/肉牛三产融合”项目,打造集生态农场、智慧牧场、智能工厂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同时发展兼具休闲、旅游等高经济附加值的服务型农业,带动周边绿色食品生产、田园旅游和餐饮服务等多行业发展,“从牧场到餐桌,由生产到娱乐”,全方位完善当地农牧产业链。

智能变革强动力。智能变革的时代已然来临,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18年,卫岗乳业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合成立“江苏奶业产业研究院”。农科院为创造国际领先的乳业科研成果提供科技支撑,卫岗乳业为乳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孵化平台,双方利用各自优势联手加速乳业科研成果落地。先后开展瘤胃包被关键技术研究、奶牛胚胎体外生产及试管育种关键技术研究(OPU)等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研究,实现了奶牛饲料营养转化和繁殖育种改良创新,有效拓展了上游生产的深度,提升了卫岗乃至整个江苏地区奶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同年,卫岗率先在业内建成应用气象研究院,通过创立生态科技牧场气象服务平台和综合测评体系,为奶牛养殖、产奶管控、污染管控、粪污消纳等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气象服务,帮助牧场降本增效,该项目荣获中国气象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卫岗斩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20年第三期AAA信用等级评价。同时,在全产业链强化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冷链流通码,确保从产品下线到终端毛细物流配送的冷链流通信息全程可见,推动产业链提质增效,卫岗乳业由此成为入驻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的第一家乳制品企业。

坚守品质铸品牌。近日,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荣获江苏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江苏省省长质量奖”的评定目的,在于树立全省质量标杆,引导、激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加强质量管理、追求卓越绩效、注重自主创新,促进质量强企和质量强省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次获得省长质量奖的殊荣,是卫岗打造“百年事业”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充分表明了卫岗的实力,也是江苏省政府对卫岗多年来兢兢业业坚守品质、深耕细作守好质量大关的认可,对长期稳定向好健康发展、全产业链创新进步的肯定。

质量是乳品企业的生命线。多年以来,卫岗乳业在每个生产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控标准,建立了三新(新牧场、新供应链、新零售)、五化(牧场生态化、工厂智能化、产业链专业化、供应链精细化、品类定制化)的管理模式,从源头把控安全。为全生产线的每一滴原奶都配好了品质“金保险”。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卫岗乳业积极探索奶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效能显著加强,主营业务收入、生奶产量、日处理鲜奶量、乳制品产量等均大幅提升。

筑巢引雁归,花香蝶自来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人才是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卫岗生态牧场落户乡村后,引导各类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才汇聚、人气旺盛,乡村发展更有活力。

因材施教,授人以渔。为增强养殖户科学生产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卫岗乳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走访牧场进行饲养指导和养殖培训,助力牧场优化牛群结构、提高养殖水平。不仅如此,卫岗每年在全省重点扶持3-4个规模500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通过定期的技术输出、管理输出和服务输出,实现牧场平均单产提升2kg以上。为大力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卫岗乳业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及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强强联手,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将高校的科教优势转化为服务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提升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进而夯实产业升级人才基础,提高现代化产业链效能。

因地制宜,精准帮扶。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卫岗乳业以保障农民收入为基本,实施多项举措,一方面对奶源供应商施行点对点精准帮扶,签订收购协议,提升供应商的发展能力,确保养殖户收入不因淡旺季价格波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推动牧场淘汰无饲养价值牛只、优化牛群结构、降低饲养成本。另外,卫岗通过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经营等多元合作方式,合理联结企业与奶农的生产利益,牧场积极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一线员工人均年工资达5万余元,同时,卫岗乳业在每年按时足额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用的基础上,开设了牧草收购站点,与牧场周边签订粮食秸秆收购协议,带动数千种粮农户共同发展,每年青贮收购量达到9万吨以上,户均年收入达6000余元。在去年疫情期间,为支持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卫岗乳业利用物流产业链优势,开放自有物流和电商平台资源,支援农户直销生鲜农产品,助力市场保供和农民保收。

因爱而生,为爱传承。孩子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一直以来,卫岗乳业始终以实际行动关心乡村孩子们的成长,将“卫健康、为营养”食育教育校园行系列活动带到江苏省内多所乡村学校,在为孩子们带去营养的牛奶之外,还选派专业营养师为孩子们普及科学饮奶知识,树立他们的健康理念,也将科学饮奶观推广至乡村家庭。点点星火可以汇聚成星河,新时代发展的广阔田野中,需要富有朝气的年轻力量不断注入,乡村振兴的步伐才会愈发矫健、行稳致远。

“十四五”已至,我们迎来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再次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春风又绿江南岸,急桨凌波往高台,卫岗乳业将始终传承博爱精神、践行社会责任,在乳业发展稳定向好的黄金时代,积极承担起民族品牌“强己”“强企”“强国”的重要使命,为助力乡村振兴“掷地有声”贡献企业力量。


Copyright 江苏商标网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0069325号
主办单位:江苏省商标协会 业务指导:江苏省知识产权局